花蓮 豐濱-磯崎部落

撒奇萊雅族 (Sakizaya)是台灣原住民的一個族群,世居於花蓮奇萊平原。人口約一萬多人。日治時代日本政府將其列為阿美族的一支,經過17年的正名運動,終於在2007年1月17日成為第13個中華民國政府官方承認的台灣原住民族。
第二個特徵即是以男性為主體的年齡組織。男子在通過成年禮後即接受一個級組的專名,並且終生不會改變,而他們的長幼地位和社會責任,會隨著全組晉升而循序變更;組織以會所為中心,完全將女子排除在外。
撒奇萊雅族Sakizaya 原來分佈在奇萊平原(花蓮平原)上,範圍相當於現在的花蓮市區,花蓮舊稱「奇萊」,是阿美族稱其為「Sakiraya」 擷取「kiray」的音而來。Sakizaya一詞意義傾向「真正之人」,是特定的一群人,使用的語言亦稱為「Sakizaya」。撒奇萊雅族的語言與周 圍的其他阿美族部落(例如Natawran荳蘭、Pokpok薄薄、Lidaw里漏、Cikasuan七腳川)不同,兩者間的差異程度幾已達到無法溝通的 地步。
撒奇萊雅族屬於母系社會,採入贅婚,從妻居,因主要分佈於花蓮奇萊平原,因此同時兼有漁業以及狩獵等經濟產業。近代因甚早接觸噶瑪蘭族人,從其學習水田耕作,因此水稻的種植歷史甚早。

 

撒奇萊雅族的部落裡,同樣有與阿美族相似的年齡階級,據日本學者的田野資料所記載,在日治時期德興(sakor)的年齡階級(sral)是每5年進階一次。 男子從嬰兒成長到15歲的時期,這個階級為幼年級(wawa)。15歲到23歲為青年級(kapah)的預備階級,必須要參加青年組前階級的未成年組,這 個階級稱為Masatrot,他們必須開始住宿在青年集會所裡頭(taloan),服從上面階級的命令和指揮,接受訓練。
撒奇萊雅族稱神靈為dito, 相當於阿美族的kawas。撒奇萊雅族相信萬物有靈,超自然的力量無所不在,在dito裡,也包含有祖靈的存在,只是 祖靈的位置無法預測,不知固定的地點在哪裡,似乎只有祭司mapalaway才能夠與祖靈溝通。祖靈不是一般人能夠知道他的確切位置,人的生死也同樣受到 神靈的影響,出生是因為神靈附著於身體內,女人能夠受孕,也是有神靈的存在。人的身影存在身體內,當人們死亡後,身影也就脫離了人的身體。除了上述的神靈 外,撒奇萊雅族還有其他不同的神,稱為Malataw‧Otoki的是人間祖靈,Olipong是驅趕流行疾病的神祉,Talaman、 Takonawan是貧窮之神 。
當人們死亡之後,dito 屬於死亡之靈,他的靈魂會通過米崙山(今美崙山)的凹處,朝向東方,向大海的方向飄去。而撒奇萊雅族在祭祀時,所有的祖靈 又會從海邊穿過米崙山回到祭祀之地,這些祖靈的型態往往是穿著紅色衣物,但是並非一般人可以看見的,必須是祭司mapalaway始可看見 。

撒奇萊雅族將一年四季分為pasavaan(春天)、ralod(夏天)、sadinsing(秋天)、kasinawan(冬天),隨著季節舉行 相關的祭儀活動。撒奇萊雅族的歲時祭儀,與其他台灣的南島民族一樣,havay(小米或粟)或tipus(旱稻)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作物。根據日文文獻的記 載以及撒奇萊雅族耆老的口述,早期撒奇萊雅族的祭典是以小米為祭祀中心,按照小米生長時節,分為播粟祭、捕魚祭、收成祭、豐年祭與收藏祭。
(主要資料來源:原民會生活網(原住民簡介)─陳俊男先生提供)

翻開有關台灣原住民或舊地名來源研究的書籍,「撒奇萊雅」無疑是個陌生的名詞,但如果把它換成了「奇萊」,大家就能瞭解了。對!「撒奇萊雅」就是 「奇萊」,也是花蓮的舊地名之一。從前,撒奇萊雅人就住在奇萊平原,是個強勢的族群,當漢族接觸他們時,誤以為 Sakizaya 是地名,加上聽不清楚發音,因此寫成「奇萊」。

撒奇萊雅人的大本營在四維高中附近,稱為 Takobowan (達固湖灣,在清代的文獻上稱為「竹窩灣」)。隨著人口增加及耕作等需要,慢慢地分成了6個主要的部落:即大本營的 Takobowan 、 Nabakowan (舊火車站到南京街一帶)、 Cipawkan (德安一帶), Tamasaydan (南、北濱一帶), Toapon (華東路一帶)與 Pazik (美崙山麓)。每個部落自有年齡階級組織,頭目們所組成的聯合會議為族群的領導中心,所有部落內的事務、政令都由他們商討、決議。

 

爭戰捍衛家園
噶瑪蘭(Kabalan)遷徙到花蓮時,撒奇萊雅人曾出戰將他們擊退,使得噶瑪蘭人不得不往北邊發展,最後定居在加禮宛(今新城鄉嘉里村)。後來,兩族和睦相處,並共同打擊Taloko (太魯閣族)。
隨 著漢人的拓墾足跡出現,撒奇萊雅人又面對新的挑戰者。嘉慶17年(西元1812),因為李享、莊找來到奇萊一帶募佃墾殖,侵犯到撒奇萊雅人的地盤,所以在 道光4年(西元1824)發動攻擊。咸豐元年(西元1851),以黃阿鳳為首的一干人招募2200餘名漢人入墾十六股(今豐川一帶),數月後因水土不服, 黃阿鳳病死,其餘漢人繼續墾殖,到了咸豐8年(西元1858)6月,墾眾與撒奇萊雅發生衝突,最後在漢人同意每月供給酒及若干布疋的條件下與之談和;但在 同治3年(西元1864)雙方再發生爭端,直到同治6年(西元1876),漢人才力屈而敗走,逃往璞石閣(今玉里)及新城一帶。
但衝突並未完全 結束,隨著清廷「開山撫番」政策的推動,撒奇萊雅人命運從此改變。 同治13年(西元1874),「牡丹社事件」發生後,清廷注意到後山番地的經營,為避免外國勢力覬覦後山,於是著手「開山撫番」,開鑿番界道路,並解除海 禁、山禁。光緒元年(西元1875),大清帝國的統治力正式進入後山;光緒4年(西元1878)3-4月間,因陳輝煌指營撞騙,按田勒派,詐得不少錢財, 又發生向噶瑪蘭人購買土產時過於欺壓及凌辱當地婦女等事,使得噶瑪蘭人聯合撒奇萊雅人共同抗清。

 

抗清失敗
撒奇萊雅族的年齡階級每4年成年禮之後,就在部落周圍種一圈刺竹,組成部落圍牆,防止外族入侵。根據口述,當時因為達固湖灣部落有 刺竹保護,使得清軍久攻不入。後來,清軍改採火攻,在箭尾點火射進刺竹林,使得刺竹、茅草屋都被燒毀,為了避免滅族,頭目們在商議之後投降,結束戰役。
戰 爭結束後,大頭目 Komod Pazik 及其夫人 Icep Kanasaw 被清兵處以死刑。當時,清兵為了達到殺雞儆猴的效果,曾叫附近的Pangcah前來觀看。其中Komod Pazik被處以凌遲,他被綁在茄苳樹(sakol)上,從早上9點行刑到傍晚,割下1000片皮膚、頭皮和臉皮,最後挖下眼珠壯烈犧牲;而Icep Kanasaw 則被放在劈開的茄苳樹圓木上,再蓋上另一半的圓木,由一群清兵跳上狂踩,Icep Kanasaw血肉模糊,在Komod Pazik的眼前氣絕身亡。
撒奇萊雅族人離開奇萊平原,建立了Maibol (馬立雲,瑞穗鄉舞鶴村北方)、 Kalolowan(加路蘭,豐濱鄉磯崎村)、Ciwidiyan(壽豐鄉水璉村)、Cilakayan(鳳林鎮山興里)等部落,部分族人則散居在 Pangcah的部落之中;Takobowan則被清軍改為「歸化社」;日據時代,Cipawkan部分族人北遷,建立了北埔部落(新城鄉境內)。

 

被阿美族同化
撒奇萊雅人遷出奇萊平原後,大多被附近的阿美族人同化,只有部份族人仍以撒奇萊雅語交談,並且在每年8月底、9月初,當刺竹尾端彎下時舉行年齡階級祭典。
民國67年時,歸化社發生大洪水,淹沒了部落。部份生還的族人帶著簡單的鍋子越過硰婆礑溪逃到現在的國福社區,艱辛地建立起新家園。


文化滅亡危機
光復後,政府將原住民區分為平地山胞與山地山胞。由於撒奇萊雅人與阿美族人住得很近,甚至混居;加上曾遭清軍殲滅,深怕再遭報 復,因而不敢承認自己就是撒奇萊雅人,以致於被劃分為阿美族人。事實上,在語言方面有著很大的差異。例如牛:撒奇萊雅人叫 Katalalan ,阿美族稱 lalaba (南邊族群叫 kolong);衣服:撒奇萊雅人叫 zikod,阿美族稱 fotoy (南邊族群叫 lipot);女性:撒奇萊雅人叫 Tatayna,阿美族稱 fafahy )。
今天,我們習慣地把四維高中附近稱為「佐倉」,這是從撒奇萊雅 語的茄冬樹(sakol)來的,早期的漢人稱附近的聚落為「茄冬腳」(Katangka)。在日據時代,日本人依照 Sakol 的音,將地名改稱為「佐倉」(sakhora,其中佐,日文讀作Sa;倉,日文讀作khora,它的讀音跟櫻花一樣,但與櫻花沒有關係);光復後改設為國 福、國慶二里。回溯奇萊平原的人文與歷史,我們瞭解了撒奇萊雅人的興盛與衰亡,而當見到撒奇萊雅族逐漸「阿美化」或「漢化」時,使得我們不禁為他們擔憂。 希望政府或有關單位能夠關懷這支被遺忘的「撒奇萊雅」民族,使其慢慢找到自我文化的整體性。否則,當他們被完全同化,那就真的只能在文獻上加以憑弔,而 Katalalan、Tatayna的撒奇萊雅語也將成為絕響。

花蓮 豐濱-磯崎部落之美

文化與風俗
獵首祭:報復太魯閣人成分較重,獵首後置於獵首棚並向神祭祀,祭祀後埋於部落外。
播粟祭:小米播種前之祭儀。
捕魚(海)祭:祭拜海神,並到海邊或河邊捕魚。
年齡階級訓練及豐年祭:訓練年齡階級,並於刺竹尾下垂時辦理豐年祭。
收藏祭:小米或水稻收割後,將剩餘的穀類收藏至倉庫並祭拜稻神。
木神祭:感念巨木於洪水時拯救族人,對於大樹進行祭拜。
火神祭:祭祖大典,主要為祭祀西元1878年犧牲的先靈,為撒奇萊雅族唯一以族群為主的祭典。火神祭之程序敘述如下:
(1) 燃煙告神:藉燃煙與風車將祭神的訊息告訴祖靈及神明。
(2) 遶境:白、紅、綠、黑、藍五色使者持火把繞行達固湖灣部落邊境,並於3處祭拜點召靈,召喚先靈到祭場接受奉祀。
(3) 迎神:由祝禱司及祭司迎接火神降臨。
(4) 繞祭:由祭祀族眾繞行6處祈福點,接受火神使者及住禱司的祈福。

磯崎走一回

每到豐年祭的前夕,在活動廣場(原本是磯崎國小)的入口搭起了大大的原住民傳統式牌樓。通過牌樓順著水泥路可以到達磯崎國小的舊址,已經廢校多年的花蓮 豐濱-磯崎國小,目前只有在部落豐年祭時,才可以看到蜂擁的人潮。不過因為鄰近磯崎灣,景色非常幽美,因此常常會有旅客來探訪。接著映入眼簾的是磯崎灣與廣大的草園,藍天白雲、湛藍的海水與青翠的樹木、草原、山脈,構成一幅美麗的畫面。

磯崎走一回

 

花蓮 豐濱-磯崎國小舊址

     
磯崎部落

沿著小路一走到底就可以看到可愛的壁畫與圖騰,上面畫著身穿撒奇拉雅傳統服飾的男女娃娃,代表已經到了豐年祭的活動地點-磯崎國小。因為地處偏遠,遠離塵囂的吵雜,所以連續劇[北賽開始]、電影[盛夏光年]以及許多的短劇、單元劇與微電影,都曾來此取景拍攝。

磯崎走一回  

豐年祭正式活動的前一天,部落的族人在進行祈福與祭祀祖靈的歌舞儀式,廣場周圍樹蔭下都是當地族人帶了桌椅、零食、飲料、小米酒與一些當地採集的食材所製作的傳統菜餚,一邊觀賞一邊喝酒聊天,為這平靜的部落增添了許多的熱鬧。

花蓮 豐濱-磯崎部落之美

走過會場就是原本磯崎國小的操場,橫越過磯崎國小操場,爬上看台最上方,可以看到美麗的磯崎灣海灘,並且可以遠眺大石鼻山。

磯崎走一回

 

磯崎走一回

順著水泥路走省道的路上,抬頭看到的是青翠山脈與天空。

磯崎部落3

細水長流的磯崎溪,在部落族人與民宿業者的認養、維護與保育之下,常可看到魚蝦在溪水中優游。

IMG_20160413_105153 (複製).jpg

在磯崎也有美麗的天堂路,就在磯崎國小入口沿著省道往上走約50公尺,然後順著右邊要往村辦公室的小路往下走,就可以看到。繼續走到底有一座觀海涼亭可以休憩, 映入眼簾的就是藍色的太平洋與美麗的磯崎灣的沙灘。

磯崎的天堂路

 

藍海磯崎 鄉下廚房
電話:0936-981500
Line / WeChat ID:gichismooth
Facebook 粉絲專頁:藍海磯崎 鄉下廚房

產品介紹網頁:幸福就在餐桌上-醃漬 原生雞心辣椒

幸福就在餐桌上-醃漬 原生雞心辣椒

arrow
arrow

    藍海磯崎鄉下廚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